今日热点推荐: 我缺乏野心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热门搜索 | 网站地图

变态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2012-08-26   

分享到:

  变态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人格类型。这是由于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自幼形成的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影响正常人际关系,使自己和社会蒙受损失。1984年,中国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将人格障碍分为八类型,有强迫型、暴发型、分裂型、情感型、偏执型、癔症型、悖德型和未定型。此外,还有一些人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性冲动的主要形式,从而取代了正常性生活。这种人并不表现出其他的行为异常,故称之为性心理障碍。无论是变态人格,还是性心理障碍都属于异常的人格类型。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这里只从生理心理角度对有关的生物遗传因素和脑功能不足的证据加以探讨。

  从生物医学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科学事实,表明变态人格可能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不利,从而导致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迟缓。

  首先看遗传。所谓遗传是指受精作用个体开始之初,父母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个体开始即携带着父母的遗传因子从而在生存的环境中生长,发展终其一生。

  人体的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其细胞内的染色体变成23条,受精卵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为23对,每对之中其一来自精细胞,另一来自卵细胞本身。其间配对的组合,纯属机遇,无法控制。按数学的或概率来计算,总的可能组合数为16777216种不同形式。再者,受精作用之后受精卵细胞核内染色体中基因(DNA) 的组合,也是成对的形成。至于原来精细胞中的哪一个基因与卵细胞中哪一个基因相结合,也纯属机遇,无法控制。在这种多层机遇的情况下,构成某一特殊个体独特遗传的生理基础,是三亿亿万分之一的机会。此即构成个别差异现象的基本原因。

  在受精作用时,由于遗传基因的特殊组合,因而在个体开始,就了以下三件事:(1)基本特征。包括心理与生理方面。在心理方面,遗传所的不象生理方面那样明显,但由亲子间关系的研究,一般认为个人的智力(尤其智力特高与特低者)、知觉、动作等特征,均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2)男女性别。(3)单复胎。包括单胎、异卵双胎和同卵双胎。

  研究者卡尔曼在考察了精神分裂症与亲族的关系中发现:(1)父母双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68.1%。(2)父母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16.4%。(3)家庭无病史的,发病率为0.85%。(4)兄弟姐妹有患者,其他有关系的人发病率为14.2%。(5)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 0.85%。可见,血缘相接近的,精神病发病率也高。

  再看生理特征的影响。生理的成熟对人格有重大的影响。婴儿的人格是婴儿的生理所构成的。年龄的发展,生理有着显着的变化,这虽然可以说是经验和环境改变的反映,但生理成熟也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生理的成熟也是常态的,而变态的人格,多因生理成熟不正常。

  畸形的身体,不论是先天的或是后天的,象跛者、盲者、聋哑、兔唇、癞头等生理缺陷,都影响人格的发展。有了这种种缺陷,容易为人所讥笑或怜悯,因此不免自惭形秽而设法掩饰或躲避。他们的忌讳也特别多,形成自己的中心人格,保护特别周密,对攻击者也极力反对。他们多是极端内倾的人。

  体态的健康与衰弱、高大与矮小、肥胖与消瘦、美好与丑陋,都足以影响人格。内分泌腺、身体的新陈代谢,与人格也有密切的关系。人格若发育不全,如同智能发育不全一样,是终生难以弥补的。人格发育不全,制约于脑的唤醒水平低下,边缘脑功能低下和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不足。给15名变态人格者注射50mg肾上腺素后,其中13名血压的吸缩压上升,而对照的15名神经症病人中,只有5名血压上升;对照的85名精神病患者中,只有19名血压升高。另对15名男性变态人格注射肾上腺素后,其心率比其他15名正常人增加得更显着。对比21名变态人格的少年与21名正常少年的皮肤电反应,结果表明,变态人格的少年在安静状态下的皮肤电低于对照组;让两组被试进行某项操作活动时,变态人格组皮肤电活动增加的不明显;操作活动结束后,变态人格组的皮肤电活动下降得比安静时的水平还低;重复刺激时,变态人格组的皮肤电反应适应得较快。进一步发现变态人格者皮肤电反应、心血管反应和对刺激的朝向反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均可说明变态人格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低下。

  关于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的理论,不少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19世纪隆布罗索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即罪犯具有明显的身体特征(如前额很低),但这种理论已为现代科学家所怀疑。现代的一些研究(梅德尼克和克里斯琴森)认为:遗传因素可以构成反社会人格的基础。其可能性包括缺乏一般智能,包括某一特定学习的缺陷,包括脑机能障碍等。不少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个也许是很重要的现象:反社会人格者表现出来的变态颞颥叶慢波活动要比另一些犯罪者所表现出来的变态颞颥叶慢波活动更多。根据这一研究及类似的研究,黑尔从理论上认为,至少在有些反社会者中基本的机能障碍是处于颞颥叶和大脑的边缘系统之中。黑尔概括性的总结了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发现:(1)某些变态人格的脑电图类似于儿童期的脑电,有较多的慢波成分,是脑电唤醒水平较低的脑电类型。这可能说明这些变态人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成熟的不完全,发育迟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双亲也有类似的异常脑电活动。(2)这种脑电异常的慢波活动,似乎还表明变态人格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低下。(3)变态人格皮层兴奋性低下,感觉传入减弱。(4)某些变态人格者对刺激表现出病理性的需要,说明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特点。这些反社会变态人格者尽量避免服抗精神病药,可能是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缘故。(5)变态人格者不仅表现为低的唤醒水平,并且也象感觉剥夺者一样的改变。例如:感觉剥夺的被试在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酒精类物质时,均可促使感觉剥夺状态的恶化,促进被动性的。变态人格者应用这些药物后,也会出现攻击性和情感活动的发作性。(6)某些变态人格表现出刻板行为,这表明时间——空间聚合能力贫乏,在刻板行为中,也涉及到大脑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紊乱。(7)罗宾斯研究发现了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男、女两性差异。男孩在7岁时就可以发现其行为紊乱;女孩则一般在13岁以后才发现其行为紊乱,且不如男孩那样严重。这种两性的差异可能不只是社会文化因素所的,而是由生物学因素与之共同作用的结果。(8)某种变态人格者的行为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有所改善,有力地支持了成熟延缓的观点。然而,只有部分变态人格才会改善,其他人则终生不会改善。

  对于性心理障碍的人格类型,多年来许多学者从两方面研究其形成中的生物遗传因素,即遗传学和神经内分泌学。首先,遗传学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儿成年后,同性恋行为发生的一致率显着大于双卵双生儿的同性恋行为发生的一致率。虽然这类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遗传因素怎样发挥作用,通过什么方式发生作用却很不明确。其次神经内分泌学家发现,胎儿期性腺和肾上腺分泌作用的性激素随血液作用于脑组织,刺激脑发育中的性别形成机制,从而其出生后的行为类型。有人发现胎儿期性激素分泌不足的雄鼠,出生后可能会出现雌性行为。人类的性行为比较复杂,这种胎儿期论的神经内分泌理论,无法解释一部分性心理障碍的个体,这些人并不是从青少年起就有异常性行为,而是在成年或中年时才表现出明显的性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变态人格还是对性心理障碍,当代神经科学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科学事实只能说明了人格类型的异常有着极复杂的生理心理因素,需要生理家们更努力的研究。

热词:

120健康养身指南

生殖感染热门排行

关于百姓健康网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